(五)加強知識產權司法保護。
完善知識產權司法保護體系。加強知識產權司法資源配置,加強知識產權審判體系建設。健全知識產權案件上訴機制,完善專門法院設置。深入推進知識產權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審判機制改革。完善知識產權檢察體制機制。建立健全與審判機制、檢察機制相適應的案件管轄制度和協調機制。完善知識產權司法案件繁簡分流機制,開展適應知識產權審判特點的簡易程序試點,提高審判質量和效率。探索依當事人申請的知識產權糾紛行政調解協議司法確認制度。推動建立跨行政區域知識產權案件審理機制,充分發揮法院案件指定管轄機制作用,有效打破地方保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提升知識產權司法保護能力。加強司法保護與行政確權、行政執法、調解、仲裁、公證存證等環節的信息溝通和共享,促進行政執法標準和司法裁判標準統一,形成有機銜接、優勢互補的運行機制。強化民事司法保護,研究制定符合知識產權案件規律的訴訟規范。完善刑事法律和司法解釋,加大刑事打擊力度,準確適用知識產權領域行政執法移送刑事司法標準和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規范刑罰適用。加強知識產權司法工作人員培養和選拔,加強技術調查官隊伍建設。(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加強知識產權行政保護。
健全知識產權行政保護機制。加強中央在知識產權保護的宏觀管理、區域協調和涉外事宜統籌等方面事權。加強知識產權快保護機構建設。在條件成熟的地區建設國家知識產權保護試點示范區。加強知識產權行政執法指導制度建設。建立行政保護技術調查官制度。健全知識產權侵權糾紛行政裁決制度。健全跨區域、跨部門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協作機制。加強商貿流通領域知識產權保護,制定商品交易市場知識產權保護國家規范,持續推進知識產權保護規范化市場建設,凈化消費市場。(國家知識產權局牽頭,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市場監管總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提高知識產權行政保護效能。更好發揮全國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工作領導小組作用,加強部門協同配合,開展關鍵領域、重點環節、重點區域行政執法專項行動,重點查處假冒專利、商標侵權、侵犯著作權、地理標志侵權假冒等違法行為。加大行政處罰力度,加強侵權糾紛行政裁決,有效遏制惡意侵權、重復侵權、群體侵權。完善專利、商標侵權判斷標準。加強植物新品種保護體系建設。強化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加強特殊標志、官方標志、奧林匹克標志保護。加強知識產權行政執法和行政裁決隊伍人員配備和能力建設,提升知識產權行政執法裝備現代化、智能化水平,利用新技術手段暢通投訴舉報渠道,提升打擊侵權假冒行為的效率及精準度。依法規制知識產權濫用行為,不斷完善防止知識產權濫用相關制度。(中央宣傳部、農業農村部、文化和旅游部、海關總署、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林草局、國家知識產權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加強知識產權協同保護。
完善知識產權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培育和發展知識產權調解組織、仲裁機構、公證機構。鼓勵行業協會、商會建立知識產權保護自律和信息溝通機制。建立健全知識產權調解、仲裁、公證、社會監督等人才的選聘、培養、管理、激勵制度。推動完善知識產權糾紛投訴受理處理、訴訟調解對接、調解仲裁對接、行政執法與調解仲裁對接等機制。探索維權援助社會共治模式,鼓勵高校、社會組織等開展維權援助工作。建立完善知識產權侵權糾紛檢驗鑒定工作體系,加強知識產權鑒定機構專業化、規范化建設,推動建立知識產權鑒定技術標準。建立國防領域知識產權糾紛多元化處理機制。(國家知識產權局牽頭,中央宣傳部、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國家國防科工局、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中國貿促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加強知識產權領域誠信體系建設。推進建立知識產權領域以信用為基礎的分級分類監管模式,積極支持地方開展工作試點。制定覆蓋專利、商標、版權等領域的信用信息基礎目錄。推進知識產權領域信用承諾制建設。規范知識產權領域嚴重失信主體名單認定標準和程序,依法依規對嚴重失信主體實施懲戒。推進知識產權信用修復制度建設。推動全國知識產權信用信息共享平臺與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實現數據共享。(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部、人民銀行、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林草局、國家知識產權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加強知識產權源頭保護。
促進知識產權高質量創造。健全高質量創造支持政策,加強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基礎軟件、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探測等領域自主知識產權創造和儲備。加強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的知識產權管理,在立項和組織實施各環節強化重點項目科技成果的知識產權布局和質量管理。優化專利資助獎勵等激勵政策和考核評價機制,突出高質量發展導向。完善無形資產評估制度,形成激勵與監管相協調的管理機制。(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國家知識產權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提高知識產權審查質量和審查效率。完善適應創新發展需求的知識產權審查管理體系,優化專利、商標審查協作機制。提升專利商標審查機構能力水平,強化專利、商標、版權、地理標志、植物新品種全流程審查質量管控,提升知識產權授權確權質量。提高專利、商標審查業務精細化管理水平,優化審查資源配置,加強智能化技術運用,提升審查效能,縮短審查周期。完善專利、商標審查模式,加強審查與產業發展的政策協同和業務聯動,滿足產業綠色轉型和新領域新業態創新發展等社會多樣化需求。(中央宣傳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國家知識產權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強化知識產權申請注冊質量監管。完善以質量和價值為導向的知識產權統計指標體系,健全知識產權質量統計監測和反饋機制。嚴格規范專利申請、商標注冊和版權登記行為,嚴厲打擊不以保護創新為目的的非正常專利申請和代理行為,以及不以使用為目的的惡意商標注冊和代理行為,依法依規對相關行為進行處置。加強信用監管和行業自律,嚴厲打擊無資質專利代理等違法違規行為。(國家知識產權局牽頭,中央宣傳部、國家統計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提高知識產權轉移轉化成效,支撐實體經濟創新發展
(九)完善知識產權轉移轉化體制機制。
推進國有知識產權權益分配改革。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改革,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充分賦予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識產權處置自主權,推動建立權利義務對等的知識產權轉化收益分配機制。有效落實國有企業知識產權轉化獎勵和報酬制度。完善國有企事業單位知識產權轉移轉化決策機制。(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務院國資委、中科院、國家國防科工局、國家知識產權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優化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推動在重點產業領域和產業集聚區建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培育發展綜合性知識產權運營服務平臺,創新服務模式,促進知識產權轉化。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強市場化知識產權運營機構建設,提升知識產權轉化能力。加強知識產權運營專業化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完善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和運行機制。拓寬專利技術供給渠道,推進專利技術供需對接,促進專利技術轉化實施。指導規范知識產權交易,完善知識產權質押登記和轉讓許可備案管理制度,加強數據采集分析和披露利用。加強知識產權轉移轉化狀況統計調查。(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國家統計局、國家知識產權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積極穩妥發展知識產權金融。優化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體系,健全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管理機制,完善質物處置機制,建設知識產權質押信息平臺。支持銀行創新內部考核管理模式,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用好單列信貸計劃和優化不良率考核等監管政策,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擴大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規模。鼓勵知識產權保險、信用擔保等金融產品創新,充分發揮金融支持知識產權轉化的作用。在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推進知識產權金融服務創新。健全知識產權價值評估體系,鼓勵開發智能化知識產權評估工具。(國家知識產權局牽頭,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促進產業知識產權協同運用。推動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知識產權深度合作,引導開展訂單式研發和投放式創新。圍繞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加強專利布局和運用。引導建立產業專利導航決策機制,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模式,增強產業集群創新引領力。推動在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領域組建產業知識產權聯盟,構筑產業專利池。促進技術、專利與標準協同發展,研究制定標準必要專利許可指南,引導創新主體將自主知識產權轉化為技術標準。健全知識產權軍民雙向轉化工作機制。(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中科院、國家國防科工局、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提升知識產權轉移轉化效益。
提升創新主體知識產權管理效能。推動創新主體加強知識產權管理標準化體系建設,推動實施創新過程知識產權管理國際標準。推動中央企業建立完善知識產權工作體系,打造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優勢的知識產權強企。深化實施中小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推進工程。分級分類開展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知識產權優勢培育和建設工作。引導創新主體建立健全知識產權資產管理制度,推動企業做好知識產權會計信息披露工作。建立健全財政資助科研項目形成知識產權的聲明制度和監管機制。(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國務院國資委、稅務總局、市場監管總局、中科院、國家知識產權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推動知識產權融入產業創新發展。培育專利密集型產業,探索開展專利密集型產品認定工作,指導地方制定專利密集型產業培育目錄,健全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核算與發布機制,加強專利密集型產業培育監測評價。實施商標品牌戰略,加強馳名商標保護,提升品牌國際影響力。實施版權創新發展工程,打造版權產業集群,強化版權發展技術支撐。推動地方建立地理標志產品產值統計制度,健全地理標志產業發展利益聯結機制,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吸引更多市場主體參與地理標志產業融合發展。完善綠色知識產權統計監測,推動綠色專利技術產業化,支撐產業綠色轉型。(中央宣傳部、農業農村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國家知識產權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助力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優化央地合作會商機制,持續推動知識產權強省強市建設,面向省、市、縣及園區深入開展知識產權強國建設試點示范工作,探索支撐創新發展的知識產權運行機制。強化區域間合作互助,促進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知識產權工作共同發展。鼓勵地方探索構建符合區域發展需求的知識產權政策體系。推動京津冀高端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發展。強化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知識產權保護。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打造知識產權國際合作高地。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立知識產權金融生態區。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打造保護知識產權標桿城市。支持香港建設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加強涉農知識產權運用,助力鄉村振興。(國家知識產權局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部、人民銀行、國家林草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構建便民利民知識產權服務體系,促進創新成果更好惠及人民
(十一)提高知識產權公共服務能力。
加快知識產權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依托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完善國家知識產權大數據中心和公共服務平臺,提升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智能化水平。推進地方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和專題數據庫建設,優先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所在地建設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推動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與行業、產業信息服務平臺互聯互通,提高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可及性和普惠性。加強知識產權網絡安全建設,健全網絡安全綜合防控體系,持續增強網絡安全綜合保障能力。(國家知識產權局牽頭,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完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完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網絡,健全公共服務支持創新工作機制。推動公共服務骨干節點分級分類建設,省級公共服務機構實現全覆蓋,地市級公共服務機構覆蓋率力爭達到50%,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設立綜合性公共服務機構。支持開展跨行政區域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合作。優化知識產權公共服務網點布局,提升高校、科研機構、科技社團、公共圖書館、科技情報機構、產業園區生產力促進機構等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能力。重點支持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國家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網點有序發展。(國家知識產權局牽頭,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文化和旅游部、中科院、中國科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提高知識產權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加強知識產權數據標準制定,提高數據質量,維護數據安全,完善知識產權基礎數據資源管理和服務規范。加強知識產權信息傳播利用,加大知識產權基礎數據開放力度,促進數據資源共享。完善知識產權信息利用相關規范,開展知識產權信息利用研究分析和發布。積極參與國際知識產權數據標準制定,加強國際知識產權數據交換。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創新公共服務形式,豐富公共服務產品供給。加強知識產權公共服務規范化、標準化建設,明晰知識產權公共服務事項和范圍,建立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清單制度。(國家知識產權局負責)
(十二)促進知識產權服務業健康發展。
培育發展知識產權服務業。引導知識產權代理、法律、信息、咨詢、運營服務向專業化和高水平發展,拓展知識產權投融資、保險、資產評估等增值服務,促進知識產權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加快制定實施知識產權服務業基礎標準、支撐標準、產品標準、質量標準。深入實施專利代理機構執業許可審批告知承諾改革。引導國際高水平知識產權服務機構依規在華設立常駐代表機構。開展品牌價值提升行動,培育一批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建設國家知識產權服務出口基地。全國執業專利代理師達到4萬人。完善知識產權服務業統計制度。支持知識產權服務行業協會組織開展公益代理和維權援助。(國家知識產權局牽頭,中央宣傳部、司法部、商務部、國家統計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促進知識產權服務業與區域產業融合發展。聚焦重點區域、重點產業需求,優化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引導知識產權服務鏈上下游優勢互補、多業態協同發展。建立知識產權服務對接重點產業、重大項目工作機制,重點提供專利導航等高端服務。鼓勵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為創新主體提供全鏈條、專業化知識產權服務,支持企業創新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國家知識產權局牽頭,工業和信息化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加強知識產權服務業監管。規范計劃制定、名單抽取、結果公示、數據存檔等各項抽查檢查工作程序,實現“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覆蓋。建立知識產權服務業監管長效機制。健全跨部門、跨區域協同監管機制。完善年度報告、經營異常名錄、嚴重失信主體名單制度,開展信用評價并推廣應用評價結果。建立知識產權服務業質量監測機制,利用新技術手段快速精準發現違法違規行為線索,提升監管效能。充分發揮知識產權服務行業協會作用,加大行業自律懲戒力度。建設知識產權服務業評價系統,及時公開服務機構和從業人員評價數據。(國家知識產權局負責)
六、推進知識產權國際合作,服務開放型經濟發展
(十三)主動參與知識產權全球治理。
積極參與完善知識產權國際規則體系。加強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合作磋商,推動完善知識產權及相關國際貿易、國際投資等國際規則和標準。積極參與遺傳資源、傳統知識、民間文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播組織等方面的知識產權國際規則制定。積極研究和參與數字領域等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國際規則和標準的制定。(中央宣傳部、外交部、商務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知識產權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積極推進與經貿相關的多雙邊知識產權談判。妥善應對國際知識產權爭端,加強與主要貿易伙伴的知識產權合作磋商。在相關談判中合理設置知識產權議題。深入參與世界貿易組織有關知識產權談判。積極推進同其他國家和地區自貿協定知識產權議題談判。研究推動與更多國家和地區開展地理標志協定談判。(中央宣傳部、外交部、商務部、國家知識產權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四)提升知識產權國際合作水平。
加強知識產權國際合作機制建設。鞏固和完善“一帶一路”知識產權合作,充分利用“一帶一路”知識產權合作平臺,擴大合作項目規模和儲備。深度參與金磚國家、中美歐日韓、中日韓、中國—東盟等小多邊知識產權合作,加強與各方政策和業務規則交流,支持產業界積極參與相關合作機制。完善跨境司法協作安排,加強防范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犯罪國際合作。(中央宣傳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外交部、公安部、商務部、海關總署、國家知識產權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優化知識產權國際合作環境。深化與國際和地區組織、重點國家和地區的知識產權合作,完善合作布局。加強面向周邊和發展中國家的知識產權培訓,支持發展中國家知識產權能力建設。加強藥物及新冠病毒疫苗研發等重點領域的知識產權國際合作。與貿易對象國建立企業知識產權事務溝通協調機制。(中央宣傳部、外交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市場監管總局、國際發展合作署、國家藥監局、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貿促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五)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合作。
便利知識產權海外獲權。強化知識產權審查業務合作,拓展“專利審查高速路”國際合作網絡,重點推動相關國家共享專利、植物新品種等審查結果。引導創新主體合理利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全球服務體系等渠道,提高海外知識產權布局效率。(國家知識產權局牽頭,中央宣傳部、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加強知識產權海外維權援助。建立國際知識產權風險預警和應急機制,建設知識產權涉外風險防控體系。建立國際趨勢跟蹤研究基地,加強對商業秘密保護、互聯網企業走出去等重點前沿問題的研究。提升海外知識產權信息服務能力,建立健全國外展會知識產權服務站工作機制。鼓勵保險機構開展知識產權海外侵權保險業務。積極發揮貿易投資促進機構作用,不斷加強知識產權海外服務保障工作。(中央宣傳部、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銀保監會、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貿促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推進知識產權人才和文化建設,夯實事業發展基礎
(十六)加強知識產權人才隊伍建設。
優化知識產權人才發展環境。推進知識產權學科建設,支持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依程序設置知識產權一級學科點,支持有關單位依程序設置知識產權二級學科點,研究設置知識產權碩士專業學位。推動知識產權相關專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開發一批知識產權精品課程。鼓勵支持有條件的理工科高校開設知識產權相關專業和課程。設立一批國家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基地。做好知識產權職稱制度改革實施工作,完善知識產權人才評價體系。(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知識產權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提升知識產權人才能力水平。完善知識產權人才分類培訓體系,健全人才保障機制。加強知識產權理論研究,完善知識產權研究管理機制,強化智庫建設,鼓勵地方開展政策研究。加強知識產權行政管理、行政執法、行政裁決人員培養,分層次分區域持續開展輪訓。加強企事業單位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建設理論與實務聯訓基地。建立知識產權服務業人才培訓體系,提高服務業人才專業能力。大力培養知識產權國際化人才。(國家知識產權局牽頭,中央宣傳部、市場監管總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七)加強知識產權文化建設。
構建知識產權大宣傳格局。圍繞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統籌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用好融媒體,健全知識產權新聞發布制度。建立健全政府活動宣傳、媒體傳播報道、學界文章影響、國際文化交流相互促進的知識產權傳播大矩陣。持續做好全國知識產權宣傳周、中國知識產權年會等品牌宣傳活動。講好中國知識產權故事,展示文明大國、負責任大國形象。(國家知識產權局牽頭,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廣電總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